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教育论文 >

体育素养理念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06 15:23:06

摘    要:培养体育素养是体育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此,通过分析体育素养的概念与哲学根基,提出高职体育教育要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树立信心、发展身体能力、提升知识储备和理解力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多种运动形式体验及有意义的学习,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策略,使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体育素养;高职体育教育;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l Rui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Physical literacy is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holding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roceed from promoting students' motivation, confidence, physical competenc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activities, that different practice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of physical activiti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ha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optimiz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Keyword:physical literacy;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1体育素养的概念

培养体育素养是当前国际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体育素养亦称身体素养,是一个兼具理论包容性和实践应用性的概念,国际体育素养协会将其描述为“重视和参与终身体育活动所具备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1]。


2体育素养的哲学根基

2·1一元论

一元论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这与身心二元论截然不同。一元论认为,身体和心智是构建人之身份的载体,身体是人存在的核心,身体影响着心智,同时也受心智的影响,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2]。脱离身体的心智观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心智从根本上说是身体的体验所塑造的。一元论的理念说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个体,尊重每个个体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同理心,并对每个学生进行积极的支持性反馈。在任何时候,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活动为中心。同样,体育教育也要保持这种同理心,这对于确保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动机和信心,并在体育素养培养中取得进步,以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都至关重要。


2·2存在主义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情境、环境、他人的互动过程。身体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始的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是发展心智可能性的基础[2]。我们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塑造构建自我,这些互动越丰富多样,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就越充分深入。每一种情境都会呼唤个体做出回应,个体也在回应中获得经验和提升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认真考虑情境的性质以及该情境要求学生做出回应的挑战性。情境挑战性的深度与广度应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相匹配。指导和反馈最好从支持个体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当学生逐渐熟悉了情境并能在挑战中获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反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这种理解、支持和鼓励是确保学生拥有与其潜能相匹配的经验和能力的关键。在体育教育中,这会促进学生发展必要的信心和身体能力,并不断取得进步。


2·3现象学

现象学突出了个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现实。从现象学的角度看,个体学生是其以前所有经验累积效应的结果,因此每个学生都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某个情境或环境,而这个视角根植于该个体学生之前的经验[2]。基于此,在教学中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①尊重与肯定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②特定课程体验应对学生未来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育在提升身体能力方面需提供新颖的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③不同学生对课程有不同评价,须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课程成功与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从而培养他们自尊、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3体育素养理念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启示

体育素养的提出为高职体育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教授,其教育目标应旨在培养学生重视和参与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这四点也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体育教育应统筹规划多种运动形式的体验与有意义的学习:①涵盖尽可能广泛的运动形式;②给予某种运动形式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确保学生对运动形式的性质及其对身体能力的挑战和价值有正确认识,从而取得进步和成功;③在不同阶段都应给予学生可供选择的机会;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机会,以形成与课上体育活动的互补[3]。


3·1强化学习动机

培养体育素养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高职体育教育的核心原则,每个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师生、生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应有效运用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来满足学生需求,并创建一个积极性、安全性、支持性和激励性的运动环境,为学生设定具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目标任务,帮助他们通过掌握体育知识和提升能力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自决性动机[4]。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反馈评价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反馈评价标准应关注个体进步、弱化与他人的比较,标准的确立应有师生共同参与,并有记录性文本可供查阅和对照。


3·2树立信心

信心反映了学生对自身是否具备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肯定程度。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学生的目标导向主要包括掌握性和表现性的目标导向。以掌握为目标导向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积极的参与态度,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以表现为目标导向的学生,往往易受外部动机的影响,一旦外部动机减弱或消失,参与态度就会变得消极,自我效能感也会降低[5]。因此,要提升学生信心,教师应引导他们树立掌握性目标导向,确保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当的任务挑战,并谨慎运用表现性目标导向,因为这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巨大波动。信心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选择、努力和坚持都会产生显著影响,通过体育教育能增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取得进步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3发展身体能力

身体能力是决定学生今后是否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自认身体能力强的学生更有可能在未来继续参与,而身体能力弱的学生则可能停止参与。高职体育教育可促进学生身体能力的发展,既能鼓励学生有效参与体育活动,又能反过来提高学生信心,从而为未来的持续体育活动创造机会。教师通过运用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挑战、任务和情境,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活动体验,从而为身体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实质上,发展身体能力是高职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体育素养的概念体系都需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身体能力主要由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动作模式、运动能力三个要素构成,且相互依存。


3.3.1身体形态机能素质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身体形态是指身体及各组成部分的外形及状态,如身高、体重、腰围、腿长等。身体机能是指身体各器官的运转能力,可由一系列指标来反映,如肺活量、心率、血压等。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能力[6]。


3.3.2动作模式

动作模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四类:①基础动作模式。主要涉及各类满足日常活动需求的动作模式,如移动、跳跃、滚翻、攀爬、姿势维持等。要发展学生掌握多种基础动作模式的信心,可设计半结构化的游戏情境,让他们在其中探索多种动作模式的可能性。②指向体育活动的一般性动作模式。主要涉及运用身体满足结构化体育活动需求的动作模式,如击打、踢、接、跑、跳、爬、平衡、倒立、旋转等。该模式可通过设置定向的简单任务来发展,要求学生反思自身动作模式并制定实施序列,鼓励学生增强自我的意识、评估、判断和决策。③旨在提升动作熟练度和精确性的改善性动作模式。可通过加大体育活动的任务难度来发展,如改变时空限制、添加不可控情境因素等。任务难度的提升会导致动作模式的实施需要更高的熟练度和精确性,并变化动作模式的实施顺序以及对运动情境的变化做出响应,因为运动情境既有固定不变的部分,也有易于变化的部分。④旨在提高专项运动技能的专项性动作模式。需在改善性动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难度,并最终指向动作模式在专项运动中的运用。该模式需要处理专项运动情境中的所有方面,包括符合所涉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技巧。该模式既需要稳健性表达,也需要灵活性运用。学生在执行中会存在差异,这也体现了个体学生在身体能力、运动技能和项目运动规律认知上的差异[7]。


3.3.3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集中体现在个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意识和身体进行管理的能力,是人类进行所有体育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可分为三类:①简单运动能力,如核心稳定、平衡和协调等;②组合运动能力,如冲刺需要速度力量和爆发力,姿态维持中需要平衡和核心稳定,动作流畅需要协调、平衡和本体感觉,敏捷性需要灵活性、平衡和协调等;③复杂运动能力,如双边协调、手眼协调、各种旋转等[7]。与简单、组合运动能力相比,复杂运动能力要求更高水平、更复杂的动作模式。运动能力建立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动作模式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对运动能力的理解对指导学生学习非常关键。运动能力问题是教学重点,如简单的平衡能力。手眼协调等复杂运动能力则是球类等情境类运动的教学重点。


提升学生的身体能力可从两方面着手:①教师给予学生挑战性任务,任务难度应以学生已具备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已掌握的动作模式和已具备的运动能力为基础来设置;②考虑到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动作模式和运动能力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同,所以要为学生设置广泛的运动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运动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运动形式设置的广泛性也应有所限制,这是由于运动形式设置过多而学习时间有限会使学习难度加大,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应将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形式纳入高职体育教育,切忌一味地贪大求全。运动形式主要包括:①冒险形式的运动,主要侧重于在自然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应对风险和管理挑战,包括攀岩、定向、探险、游泳等;②表现审美形式的运动,主要侧重于在创作、审美或艺术的背景下将身体作为表现工具,包括舞蹈、艺术体操等;③表现素质形式的运动,主要侧重于在控制性的环境中达到个人最大/最佳的力量、距离、速度和准确性,包括体操、田径、游泳、举重等;④竞争形式的运动,主要侧重于通过战胜对手来实现预定目标,同时在具有挑战性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各种工具和物品,包括足球、曲棍球、板球、保龄球、排球、橄榄球、射箭等;⑤健身与健康形式的运动,主要通过经常性、重复性的参与,逐步提高身体功能,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改善,包括健美操、普拉提、瑜伽、尊巴等;⑥关系互动形式的运动,主要侧重于个体学生在群体环境中共同行动时分享经验和发生共鸣,包括体育游戏、排舞、啦啦操、广播操等[7]。不同的运动形式对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动作模式和运动能力有不同要求,在目的和挑战性上也明显不同。这些多样化的运动形式为学生体验运动和发展身体能力提供了众多选择机会。在高职体育教育领域,教师应熟悉尽可能多的运动形式,以确保能为学生提供较多选择并让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同时,既要注意运动形式的多样,也要注意学习的深入,这意味着学生在体验多种运动形式时还应注重身体能力的培养。另外,在体育教育中平衡广度与深度(数量与质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多样的运动形式虽然容易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但较难取得进步和发展;而单一的运动形式虽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但往往会导致乏味和厌烦。从高职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一般需要根据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发展特点、动作模式的难易等级、运动能力的复杂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可先选择较广泛的运动形式进行体验,再逐渐聚焦有兴趣、能坚持、活动效果好的运动形式。


3·4提升知识储备和理解力

提升知识储备和理解力包括掌握与理解体育活动专业知识、功能价值等,这些对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个体全面健康的价值,其次要向学生传授维护健康所需的体育活动专业知识,最后要让学生掌握维护健康的体育锻炼方法,最终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付诸行动[8]。


4结语

本文通过对体育素养概念及其哲学根源的分析,明确了体育素养理念对高职体育教育目标设定与教学导向的价值与意义。高职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领域,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所需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燕平.体育素养的理念价值及其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 28(08):15-16+101.

[2] Margaret E. Whitehead, Elizabeth J. Durden-Myers, Niek Pot. The Value of Fostering Physical Literacy[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8,37(3):1-10.

[3]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Standage M, Duda J L, Ntoumanis N. A model of contextual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Using construct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and achievement goal theories to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1):97-110.

[5] Magyar T M, Feltz D L. The influence of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tendencies on adolescent girls’ sport confidence sources[J]. 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 2003,4(2):175-190.

[6] 马玉海.运动与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 Margaret Whitehead.Physical Literacy:Throughout the lifecourse[M].London, UK:Routledge,2010.

[8] 张强峰.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职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