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论文 > 历史论文 >

单元解构整合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02 13:25:57

  2016年秋季部编版新教材投入使用,以历史发展时序分设单元,在单元框架下设课,每课中再设子目,做好每单元的教学设计是在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下推进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新教材中变动较大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章立足教材更新,对单元进行解构整合,从而促进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部编版新教材;单元设计;教学

  2016年秋季部编版《中国历史》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后,新教材编写时按照“知识点”连成“知识脉络”的方式架构,两者串联起来使得教材内容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具体每课教学设计之前,做好每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更能从全局把握好知识脉络,从而推进有效教学。新教材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变动是最大的,文章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根据这一变化,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单元解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

  1部编版新教材变化的现状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力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2]。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的环境中艰难起步,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新教材改变了“辛亥革命”一课原本是置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结构,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与“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以及“抗击八国联军”整合进“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将原先“辛亥革命”一课内容,扩展为一整个单元,由四课内容构成(见图1)。在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行者,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所进行的民主革命努力,是不可磨灭的一笔。图1四课内容的构成

  1.1新增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在这一课中,孙中山先生早期从事革命活动,从“医人”到“医国”,思想逐渐转变,促使他不断向民主革命道路努力。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是孙中山重要的革命实践成果,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最终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可以说第8课是整个第三单元的序幕。

  1.2修改第9课《辛亥革命》

  该课设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前者为新增内容,体现了仁人志士多次的起义准备虽然最终都失败,但是为最后“武昌起义”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不可或缺。新增的这一部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武昌起义的成功虽然有诸多偶然因素,但也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两目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教学重难点。新教材中对相关表述进行了修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3]。(1)新增“反动”二字,更突显辛亥革命破旧立新的正义性,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将“封建帝制”改为“君主专制制度”表达更为严谨科学,也更适应初中学生的学情。(3)新增的最后一句原文引自于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进一步重申了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新教材的表达更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1.3扩充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新教材将原本是两行一句的内容其扩充为一课,下设三个子目。这三个子目中,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新教材将这一部分补充完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重要背景,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北洋军阀统治的序幕,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在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国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另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明确了“民主共和制度”的国家政体,赋予国民“民主自由”的权利,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中国向近代化的社会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环顾当时的世界政治舞台,共和国体制的国家还非常少,中国是亚洲乃至东方第一,从这一意义上也更凸显了新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1.4新增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本课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北洋政府对内逐步实现独裁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二是民主革命者和广大人民逐步清醒,奋起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北洋政府上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权,下接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是近代中国的重要阶段,新教材补充这一部分完整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形成连贯的逻辑结构。

  2教学实践

  基于单元设计的教学实践能够打破单元中课程的限制,避免了每课之间“知识点”的碎片化,将整个单元以“知识脉络”串联起来(见图2),优化整合教材内容,梳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家国情怀。

  2.1单元导入部分

  通过前面知识内容的梳理不难看出,整个单元都离不开核心人物“孙中山”,通过“孙中山”的人物介绍,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导入。学生对于孙中山早年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兴趣浓厚,被孙中山早年屡受挫折仍不放弃革命道路的精神深深打动,在课堂上以“广东香山”“天津”“香港”“檀香山”几处作为分小组活动的基点,小组抽到相关地点后,阅读课本并进行组内讨论,利用磁性贴将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用几个关键词进行总结,贴上黑板进行展示,最后组内推举代表进行陈述,其他小组评判并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

  2.2单元教学方案

  2.2.1知识脉络本单元四课内容中的“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可作为单独一个课时。前文已详细分析了“辛亥革命历史意义”这部分重难点,根据分析不难得出“破旧立新”的深层次脉络,辛亥革命破了“旧”的君主专制统治,通过“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起“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也是在当时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历史背景下爱国救亡的突破性尝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辛亥革命”为中心点,以“破旧立新”这一条脉络为主轴,串联起8、9、10三课内容。其中第8课中“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以及“同盟会和三民主义”作为“破旧立新”的背景和前期准备,第9课“武昌起义”作为“破旧立新”的主要过程,第10课“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破旧立新”的重要成果,将这三课内容以知识脉络串联做好竖向整合,梳理逻辑关系。2.2.2能力提高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奋斗史,第三单元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爱国救亡的一部分,可以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进行横向比较(见图3),通过对比发生的时间、人物、阶级、主张、内容以及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的爱国救亡经历了“技术-制度-文化”几个不同的阶段,“破旧立新”的变革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救中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才能救中国,最终事实也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把单元教学放在近代史的大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

  2.3教学反思

  (1)解构整合思路是以“辛亥革命”为主题事件,还是离不开旧教材辛亥革命一课内容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胆子还不够大、思路还不够开阔创新的问题。假设以“孙中山被称为革命先行者的原因”为线索,或许能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构教材。(2)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解构整合,也就意味着必然将根据新课标对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取舍,一部分知识点被作为次重点未整理进新结构中,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3)新教材新增了很多内容,一课时的知识点容量大大增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要教授知识重难点,还要适当的安排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的能力,时间过于紧张。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精神,结合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3结语

  新教材投入使用三年的时间,一线教师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经验教训都将是接下来优化教育过程的宝贵积累。相信随着对新教材的研究进一步地深入和成熟,随着更多轮的教学实践,定能够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将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齐世荣.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5.

  [3]布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李华.单元主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王晓荔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